艺术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艺术

格拉茨艺术节:关注中国

FT中文网撰稿人张璐诗:“中国人正做什么?”成为奥地利施泰尔马克之秋艺术节明年的一个主题。近几年,他们强调全球视野,想改变欧洲中心化视角。
2021年10月28日

艺术赞助在中国兴起

方翔:一些中国机构如安信信托和藏家如刘益谦夫妇已经开始像瑞银或美第奇家族般赞助艺术活动或者艺术家。
2016年11月4日

中国艺术藏家最缺“朋友圈”

方翔:收藏圈尤其看重人脉,找对圈、跟对人,才能买到精品。而“朋友圈”恰恰是中国艺术市场最稀缺的资源。
2016年10月26日

“蓬皮杜”遭遇宋元书画展

方翔: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宋元书画,看似并不相关,却都是中国顶级藏家最关注的门类。两大展对决今秋上海。
2016年10月21日

英国瑞丁监狱成为艺术舞台

宋佩芬: 奥斯卡•王尔德服过刑的英国瑞丁监狱三年前停用,如今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展览“在狱中”。
2016年10月27日

英格兰乡间的中国艺术

置身静谧的英国乡村庄园,来自大中华区的多名艺术家着手探索乾隆时期法国画家王致诚所说的“无序之美”。
2016年10月18日

命途多舛的巴西艺术双年展

圣保罗艺术双年展历史悠久,艺术家用“难以捉摸的现状”为主题展现巴西动荡的政治、经济格局。
2016年9月30日

MoMA设计商店为何成功?

吴可佳: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表示,“设计店成功的原因在于它不是一个礼品商店,而是一个设计和设计书店。”
2016年9月30日

中国藏家愈发重视拍品“源流”

方翔:拍卖场上拍品的“源流”成为中国藏家权衡价值的重要砝码。真假难辨的艺术市场上,“源流”成硬通货。
2016年9月27日

K11里的“包包主义”

卢曦:在K11的B3层,有400年手袋的演变史,上面的楼层则可以把IT包买回家,这就是老板郑志刚的生意经
2016年9月23日

赵半狄的“萧邦”派对:中国“文化贵族”的新生活

老愚:这场艺术秀关注的是人的精神需求,赵半狄企图凭借匹夫之力,向迷醉在欲望熔浆里的中国人吹去一缕清新的风。
2016年9月23日

郑志刚和他的K11艺术国

卢曦:K11让艺术轰动了香港和上海。郑志刚说,未来五到七年,计划在中国内地11个城市开16个K11。
2016年9月9日

相声里的原始秩序与市场秩序

毛寿龙:相声“成也原始,败也原始”,但在扩展的市场秩序里,“成”会得到进一步放大,“败”的血腥味则会被对冲。
2016年9月8日

清华艺术博物馆的藏品难题

FT中文网专栏作家马继东:即将亮相的清华艺术博物馆将面临现当代艺术品匮乏以及平衡行政干预的挑战。
2016年9月6日

一幅巴赫肖像画的趣事

FT中文网撰稿人张璐诗:这是世界上唯一一幅照着巴赫本人画的肖像。今年莱比锡“巴赫音乐节”开幕时,这幅画传奇般地回到了巴赫博物馆。
2021年10月28日

朱青生:我们怎么编艺术年鉴?

吴可佳:作为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学术秘书长、《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主编,朱青生介绍挑选艺术家人选的程序。
2016年8月26日

中国主办艺术史大会的优劣势

吴可佳:今年9月,中国首次主办艺术界奥林匹克:世界艺术史大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朱青生是大会秘书长。
2016年8月19日

英国首办中国雕塑群展

张璐诗:今年7-11月,英格兰西苏克塞斯卡斯雕塑公园内,委约16组中国艺术家举办“无序之美”群展。
2021年10月28日

后“尤伦斯时代”的亚洲新藏家

方翔:在“尤伦斯时代”,藏家热衷于通过藏品建立话语权,但亚洲新藏家更注重个人喜好和艺术品的长期价值。
2016年7月29日

维也纳个展专访艾未未

张璐诗:艾未未近十年举办的一百多场个展,大多在国外。这次维也纳“转型易位”个展,他少有地现身开幕式。
2016年7月22日

“脱欧”影响艺术品交易吗?

“脱欧”是近期全球艺术界热门话题。藏家群体越国际化,受“脱欧”影响越小;英镑贬值反而激发了艺术品购买。
2016年7月22日

何慕文:我最想与赵孟頫彻夜长谈

吴可佳: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主任对出仕元朝的宋室后代赵孟頫最感兴趣,他认为中国元朝艺术更加个人化。
2016年6月24日

“猎杀”艺术杰作

伟大艺术作品被博物馆收藏后,就成为非卖品。但仍有一些杰作在私人藏家手中,这些梦想中的藏品都在谁手里呢?
2016年6月23日

世界文化遗产该怎么分享?

宋佩芬:西方馆藏出借到中国展出,最大的问题是保险费。英国的保险费由政府支付,英国博物馆也享有自主权。
2016年6月17日
|‹上一页‹‹1516171819202122232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