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傍晚,FT中文网与上海高级金融学院联合呈现的金融大师课第7期在上海举办,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兼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教授,欧科云链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毕良寰女士,苏州银行总行科创绿色金融部总经理史杰先生与FT读者、高金校友们一起梳理了科技发展与金融行业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以及未来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FT中文网高级策划编辑戈扬主持圆桌环节。嘉宾们从理论、实践、创新应用等维度,探讨了新质生产力与科技金融的关系,重点讨论了科技创新与技术应用的区分、金融如何支持科技创新、相关政策和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在快速发展的科技环境中如何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人才。此外,嘉宾们还分享了对AI和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中应用的看法,以及银行在支持科创企业中的实际挑战和策略。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兼聘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每一次跨越式进步都和科技的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发现发明创新与技术应用创新是两条不同的路径。科学发现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属于理论领域,而技术创新如原子弹则属于应用领域。这两者都需要经历从0到1,再从1到N的过程,我们不能只重视基础科学,而忽视应用科学。科技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则是理论成为现实生产力的途径。如果没有技术创新,理论永远停留在理论层面。科技金融所要服务的正是技术创新应用的0到1,尤其是1到N阶段,而不是科学理论的创新。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让新科学理论转化为新技术,进而促进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实现全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并高度重视精神生产力的重要性。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科技金融只是支持某个行业,而是要促进新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帮助传统行业实现转型升级。此外,风险投资和银行贷款在支持初创企业中起到重要作用,并购重组将成为新技术商业化的常态化模式。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对于未来金融人才的培养,我们需要引进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专家教授,确保他们在前沿领域有深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教学不能纯粹是概念性的,应该结合实际应用和实战经验。教授们不应只停留在理论上,而是要具备开放的思维,能与学生和社会产生思想的碰撞。学校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他们不仅掌握专业知识,还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科技环境和复杂的社会需求。
欧科云链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技术的发展应该服务于人类,提高效率和推动社会进步,而不是本末倒置。技术如Web3和AI的应用应首先考虑其在人类社会中的适用性和影响,人的作用在技术创新中非常重要,应强调技术的应用需要人的智慧和创新思维。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涉及两个阶段:原生性的创新(如NFT和去中心化金融)和基于已有用户数据和成熟技术平台的大公司创新。应用区块链技术时需要考虑合规性和实际效用,区块链技术在跨境支付和虚拟资产管理中的应用逐渐广泛,但仍需进一步提升深度和专业度。
当一个新的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我们还可以探索有关于基础建设的独特赛道。比如说在欧科云链,我们有一块业务专注于链上数据的分析,包括检测链上资金流转是否涉黑、犯罪活动等。这样的工具不仅能为整个市场的发展提供实际的效用,还能帮助平衡技术创新和监管的关系。区块链行业的人才需求在增加,门槛也在提高,不同学科的融合和跨领域的知识非常重要,未来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来推动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苏州银行总行科创绿色金融部总经理
科技金融更多是商业银行传统信贷金融模式向科技型企业的延伸与覆盖,通过标准产品解决供给侧问题;而科创金融是指针对科技型企业个性化、多元化的全生命周期、全生态环境、全资产需求加以管理,以加快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解决需求侧问题为目标,通过持续的金融创新逐步形成的集政府政策引导、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和金融中介服务于一体的跨界金融生态服务体系。
目前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资本市场缺少“耐心资本”,长期权益类资金供给不足;银行信贷期限短,缺少“内部投资机构”,投贷联动落不到实处;创业投资差异化监管政策尚未落地,专注于投资中小科创企业的机构极少等等。在通过IPO退出难而基金存续期到期的情况下,并购贷款和S基金是两条可行的途径,但都存在评估和定价的难题。银行需要创新风险评估方式和信贷模式。传统的财务数据评估不适用于所有初创企业,应根据知识产权、行业模型、资质和投融资等参数进行综合评估。为了适应科创企业的发展,银行应该开发出新的贷款产品和风险管理工具,以支持科创企业的成长和创新。在一些商业银行已经开始通过建立大数据模型来评估企业的科创能力,帮助银行更好地支持初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