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英中双语朗诵比赛到第三个年头,有了书写的必要。
最近我专心撰写英中文化区别,因为这巨大的文化差异就是大陆华人难以融入英国主流的原因。很多人因为难,又找不着路,久而久之就放弃,退回到大陆华人圈里,抱团取暖,如同英国里的“华社泡泡”。诞生于英国大陆华社,该双语朗诵比赛以英中文化为号召力,走出了“华社泡泡”,是崛起的新兴英国盛事——号召力强,团结力广,将华人第一代、第二代,以及英国著名作家等共聚一堂。
第一次介入此盛会,是在2022年。当时作家欣然邀请我做评委。过去三年里,眼看着初赛报名人数逐届增长,共超过320人;选手们來自英国十多个城镇区域;公立和私立学校都有,有一大部分来自周末中文学校;选手年龄最小5岁,最大33岁。
评委阵容颇为强大。过去三年里,英语组请来了Julia Lovell教授(蓝诗玲,《鸦片战争》作者)、吴芳思(Frances Wood)、Hilary Spurling CBE、Hugo de Burgh(戴雨果)教授等;中文组有温迪雅(前《东方时空》主持人)、白鲜平(伦敦读书会创办人)等。
对于大陆华人社群,从前的印象大都是老乡会或者某某协会在中秋和春节搞个表演,吃个饭,有时还请某某领导人到场发言。而英中双语朗诵比赛则打破俗套,跳出传统框架,以自信的姿态,独树一帜。这个创意,怎么来的?
该公益活动源于“英国富趣思学”创办人姚菲彦的倡议, 并得到了英国“凯谊信国际”公司的赞同与加盟。欣然创办的“母爱桥”当时正在调研和筹划如何帮助英国孩子在两年的疫情后如何回归线下中英文化交流的公益活动,于是三方一拍即合,联袂举办“全英中英双语朗诵赛”。2022年11月在伦敦中国城的中英交流中心中国站举行了第一届全英中英双语朗诵比赛。
为何会有如此倡议?姚菲彦说“希望更多的人来学习英国和中国的语言以及文化,提供一个平台给年轻学子们、志愿者们锻炼公众演讲能力,提升个人自信,拓展社交圈”。
朗诵是中国传统,英国社会如何?姚菲彦介绍说:“英国很重视文学教育,学生们从小的教育就注重阅读以及文学欣赏。通过戏剧演绎文学作品的传统也是英国教育界的一大特色, 还有著名的LAMDA证书体系。1880年,LAMDA(伦敦音乐戏剧学院)推出了LAMDA考级项目。LAMDA考级的核心是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自项目成立以来,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学生,从世界各地慕名前来参加考级。英国各地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朗诵演讲比赛以及文学周、诗歌日等”。
欣然沉浸于英国文学逾30年,对英国朗诵认识深刻。她说:“英国的文学影响力在世界非同凡响。据我个人有限的认知,英国朗诵早在莎士比亚时代就很流行了,诗人/学者会在闹市朗诵自己的作品,与那些没有认读教育的人分享自己对语言与情感的思绪……若再往前推延,英国的朗诵深受古希腊与古罗马‘新闻说唱’传统的影响,因此还产生了传统的‘摇铃人(Town Crier/Bellman)’。疫情期摇铃人再现,以朗读的形式宣读隔离通知……”(详见欣然撰写的随笔)
连续三年参加比赛,我听到了各种不同版本和风格的朗诵演绎。姚菲彦介绍说:“选手挑选的作品都极具文化特色,比如中国古诗词和现代歌词,经典文学作品。例如李白、苏轼、毛泽东的诗歌,英国的莎士比亚以及各类型的现代诗歌。比较少数的选手选择了讲故事,或者做介绍文化、哲学思想的演讲稿。有些选手也选择自己编写的讲稿,例如其中一个往届冠军奖的主题是 《老干妈——中国最辣的女人》 /《The hottest woman in China》,在中国现代社会生活方面极具代表性,还有跨越国际的共鸣。”
参赛者可以选择两个作品分别用不同的语言来演绎,两个作品可以是同一内容的不同语言(翻译)版本,也可以是不同的内容。虽然是同一个作品,但据我在现场的聆听,用英语表达中国诗歌难度很高。欣然说:“我在英生活工作近三十年,感触最深的便是中英语言的差异,从语言逻辑到表述形态都有天壤之别。中文的时序逻辑令读者/观众在时间流程中循序渐进地感受语言描述的故事情节,直至惊叹号式的结尾。而英文的空间逻辑从第一句话就把受众者们引入一个因果关系,之后在众多定语从句中给你展现那个因果的产生过程。因此,在两种语言转换的朗诵中,语音、语气、形体都会因此而不同……若翻译与表述的贴切,人们可在自己的语言中感受到外语作品的魅力。反之,人们会在失意的翻译中不知朗诵外语作品之美,甚至否定翻译作品的内容与意义。”
双语朗诵比赛渐入佳境。谈到未来,姚菲彦说:“希望年轻人,无论是参赛者还是志愿者,都能从本赛事中领略到英国和中国两边语言和文化的美妙之处,锻炼个人自信,增长见识,以及拓展社交能力。希望他们成为多元文化、和平与平等的使者、模范。”
欣然的期许是:“全英中英双语赛已成为一道文化交流的风景。人们可在赛事的过程中感知语言文字的差异,中英文化的魅力,以及从参赛者到志愿者、评委、媒体、以及学校、家庭各方的加盟中分享公益活动的心得,扩展中英交流的网络与平台。除此之外,我们在为年轻人的未来搭桥铺路,希望他们以此向社会展现自己中英文化交流的才智,成为未来世界的相知相爱、和平共处的使者。如同一位选手所言,我们不只是一个英国人,中国人,我们是世界人,是一个尊重民主自由,捍卫和平的人!”
如果说欣然是联系英中文化的重要桥梁,每位志愿者则是桥墩墩。她说:“深谢五位活动领军者Fay Yiu, Mina Zhu, Zhihao Chen, Shirley Wu, Zhou Bei, 率领母爱桥30多位志愿者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致敬感恩与母爱桥同愿同行20年的每一位志愿者/支持者/受助者!”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iu@ftchinese.com)